“日军逼迫被抓的中国人在埋着地雷的路上走,将这些人活活炸死;一些日本士兵从城墙上往中国人身上倒汽油后残忍地点火将其烧死;日军用刺刀直接刺死无辜市民……”纪录片《太平门消失的1300人》真实还原了第16师团33联队第6中队等侵华日军部队制造太平门惨案的屠杀细节。那一天,是1937年12月13日。
次日,日军复对尸体检查,对濒死者用刺刀补戳致死,太平门集体屠杀无一中国人幸存。
八十一年后的今天,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古城南京,警报凌厉,国旗半降,哀乐低回。
时间流逝,但记忆长存!
“滴答,滴答......”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序厅,每隔12秒就会有一滴水从高空滴落,掉进一泓清水。与此同时,侧面墙上一盏盏印着遇难者遗像的灯,亮起又熄灭,熄灭又亮起。屠杀,强奸,焚烧,抢劫......在六个星期中有三十多万同胞遇难的南京大屠杀,如果以秒来计算,每隔12秒,就会有一个生命在日本侵略者的手中陨落。
纪念馆雕塑广场上《最后一滴奶》雕塑的原型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的妈妈和弟弟——
寒冷、惊恐将这哭僵的孩子凝冻!
可怜的宝宝怎知母亲已被捅死
血水、乳水、泪水
结成永不融化的冰
“我母亲给我弟弟喂奶,我看到我母亲身上的刀口,出血往外流,我知道我母亲断气了。”
常志强这一辈子,都没有学会笑。
在江东门发掘“万人坑”的现场,一位大娘瘫坐在坑洞旁嚎啕大哭,对着发掘出来的尸骸,不停地磕头。1937年日本人进城的时候,她的家人也曾在家附近挖了这样一个坑,让她躲在里面千万不要出来。直到傍晚枪声停了,她才爬出坑洞。然而她见到的,却是全家人的尸体。
那一年,她19岁。家破人亡。
时间终会带走证人,但时间本身就是永恒的证人!
1937年12月12日的南京,寒风凄凄,梧桐叶落飘满城。
和往常一样,葛道荣随母亲在华侨路口叫卖着甜糯的糍粑。只见一波一波的人从中央路跑来,惊慌地大喊着:“日本人要进城了!”
13日,日本人就进城实行了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葛道荣的叔叔和两个舅舅都被杀害了。他有幸逃到汉口路金陵大学难民营内,被闯入的日军用刺刀刺上右腿,至今留有伤疤。
每逢公祭日,葛老都会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祭奠家人和死难同胞。
作为南京大屠杀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他今年已经92岁了。他用了大半生的时间收集资料、整理成册,“招呼子孙们个个都要知道”。
81年过去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照片墙的灯灭了一盏又一盏,其中有些人,葛老还能唤出他们的姓名,可如今登记在册的幸存者已不足百人。作为国之受难者,他们的珍贵回忆和人生故事都是在为恶行作证。
“仇恨可以淡忘,但历史永远不能忘记。我们唯一的希望,就是和平。我们要极力地维护和平,愿天下的母亲不再为战争流泪,愿天下的儿童能够过上和平、幸福、美满的平安生活。这是我们最大的理想。”
吾辈自强,以慰国殇!
我以无以言状地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
我以颤抖的手抚摩那三十万亡灵的冤魂
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
我祈求
我期望
古老民族的觉醒
——精神的崛起!!!
吴为山先生站在雕塑广场上久久凝望着自己的作品,他把眼前的这尊雕塑命名为《家破人亡》——受难的母亲怀抱着死去的孩子仰天长啸——丈夫死了,孩子死了,对这位母亲来说,已是家破人亡的绝境。
这尊雕塑高达12.13米,意为永远铭记1937年12月13日这一天,日军发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而母亲,又何尝不是祖国的代名词?
祖国大好河山千疮百孔,斑斑驳驳,遍体鳞伤。尽管如此,她仍像山一般,屹立不倒!
遇难者名单墙上10664个名字,历经多年的风吹雨打,很多字迹已经变得模糊。大学生志愿者们冒着南京这几日的严寒,利用课余时间分批加班,重新描红了一万多个名字,吹红了脸、冻僵了手,依然紧紧地、稳稳地握着手中的笔。
网友评论中占据绝对性比例的一句话便是:孩子,谢谢你们!
国人同心。
那段不容抹杀的惨痛记忆,唤起了每一位国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对30万遇难同胞的深切缅怀和对那段灾难历史的深刻反思,正内化为国人传承家国情怀的自觉追求,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息动力。
南京!祭奠,缅怀,前行。
转载来至中国军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