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出海的“艰难革命”:仍需努力

在竞争激烈的国内环境下,“出海”或许成为中国品牌获取增量的“救命稻草”。
  有的企业不知不觉把“稻草”抓紧了,有的企业拼命转型却成绩平平,而有的企业花重资进行布局最后却留下一阵叹息。
  在国货出海大潮中,平台扮演着驱动者的角色。
  无论是京东还是天猫都在打品牌出海的算盘,其在去年不约而同地提出品牌出海计划——2017年的6月,阿里宣布“天猫出海”项目正式启动,同年6月,京东宣布“京东售全球”业务正式上线。
  而依托这些平台来做增销的品牌商们,要不就兴致勃勃地顺着大势走,要不就是抱着怀疑的态度“被出海”。这一切机缘巧合促成了品牌出海时代的诞生。
  但现实是残酷的,当前大部分中国企业对海外市场的理解以及在海外的知名度仍然偏低。那么,什么样的企业才能真正“出海”呢?
  平台主导 品牌商们被牵着鼻子走
  “出海”的企业有很多。不少大牌是跟着平台的战略去走的,配合度也非常高。
当然,即使天猫的品牌出海计划已推行了一段时间,但仍有很多企业一头雾水,就连海外的销售额也是被告知,可以说是在非常“被动”的出海。
  一家电企业负责人告知亿邦动力,其没有主动去做跨境出海业务,也没有设立专门的跨境电商部门和团队,之所以知道海外消费者的存在,纯属“意外”,是天猫发布的一组数据才知道其在跨境领域的销售额,但是知道数据后其在是否加大投入上还是犹豫了,因为没有准备好。
  蠢蠢欲动、无可奈何、懵逼……每一个品牌面对平台鼓励出海这件事,仿佛都有着不一样的表态。
  硬伤:中国品牌的海外知名度普遍不高
  尽管是积极“出海”的品牌们,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出海品牌的痛处非常明显。

2345_image_file_copy_16.jpg

平台的“品牌出海”
  在努力做品牌出海的不仅仅是品牌商们,作为平台方,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其中,在研发技术和完善配套设施上,作为国内主要两大平台,天猫和京东帮助中国品牌出海做出了不少努力。
  据悉,天猫在2017年6月正式启动天猫出海项目,同年9月,天猫超市在北京与近30家老字号品牌共同启动“天字号计划”,帮助老字号的全球化销售和新零售探索。随后天猫快速推动该计划向全国覆盖,2017年年末,首批深度运营天字号计划的品牌销量增长超80%。
  在2017年双11期间,天猫平台建立了全球线上线下一体的全渠道优势和物流、支付、大数据等全方位技术能力,将海量商品和服务高效延伸到全球超过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真正实现“一店卖全球”。
  对于中国商家和国产品牌来说,“天猫出海”正在为他们打开一片新蓝海。天猫商家只需要符合出口品质和授权要求,通过现有店铺就可以销售往海外,而且无须增设海外运营团队,也无须考虑跨境物流、支付、商品翻译等问题。
  今年1月份,天猫宣布升级“天字号”计划,将通过天猫出海帮助超过1000家老字号和国货大牌进入全球市场,聚焦在中国“全球表达”的“新中国名片”。
  除了天猫,京东也在做同样的事情。
  据了解,京东也在2017年6月正式上线京东售全球业务,同年双11期间,京东发起“中国品牌抱团出海计划”,有200余家中国品牌和京东一道“扬帆出海”,上千家中国企业与京东签署“出海”意向书,通过京东“售全球”业务的推动走向全球市场。
  截止去年10月份,京东已经为超过300家中国品牌定制了出海的整体解决方案,包括支付、物流和运营上的全面支持,以及零佣金的政策,帮助品牌商以较低投入打入国际市场,轻松将手机、电脑和网络产品、家用电器、电子配件、家居用品等中国商品销往全世界。
  当然,把中国品牌推出海外的不仅仅只有在中国成长的超级平台。作为国际电商平台的亚马逊和eBay在扶持中国品牌出海方面也下了颇多功夫。
  2017年4月,eBay宣布启动“中国品牌智造计划”,并设立“品牌建设专项资金”,为拥有自主品牌和拳头产品的中国卖家提供建立产品目录、创建专属产品页面、融入买家浏览体验等资源。
  其目的就是帮助中国卖家打造品牌。
  中国品牌出海机遇与挑战并存,不管是天猫、京东还是eBay、亚马逊,这些电商平台都在打造中国品牌上做出了战略性计划。虽然方式不同,但平台们都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引领中国企业走出国门。
  当然,革命尚未成功,品牌商们仍需努力。


 

声明:

1.会猫网欢迎用户积极投稿,会猫网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鉴别或有疏漏,如果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会猫网立场。

2.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推荐关注微信公众号(ID: zhanhuimao)。

全部评论 (0)